附件1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2018年1月——2018年12月)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材料实验中心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王瑞燕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联系电话:郭鹏/15823043884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电子邮箱:286351132@qq.com
所在学校名称:重庆交通大学
所在学校联系人/联系电话:冯亮波/023-62652446
2019年1月15日填报
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编写提纲(限5000字以内)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按照“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促创新,以特色促发展”的思路,培养大批在工程材料领域内的高层次、高质量,高能力的创新性复合人才。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学科专业调研,深入把握重庆市、西部地区及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结合我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的特点,进一步明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的方向,突显交通办学特色,拓展服务面向。
(2)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完善具有交通特色的材料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3)以全面性、开放性、主体性、实践性、差异性为培养方法,实现个体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①建立以导师制为核心的本科生全过程引导的培养模式。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建立学业导师、辅导员联系制度,加强学生的人生目标规划,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阶段性的发展计划,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计划能力和实现目标的执行能力。②在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跨专业、跨层次(本科生可以选修研究生课程)课程选修通道。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学习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最大程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③学习与研究相长,在研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促进创新能力的孕育与形成。现行的培养体系中,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针对现代研究型人才素质培养特点,部分本科生可提前参与指导老师的课题研究,重在研究意识、过程与方法,学习与研究相互促进,实现个体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
2018年实验室承担全校土木工程、港行、水利、交通工程等专业基础课《建筑材料》56个教学班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专业实验课程《材料制备与工程》、《材料性能学》、《材料检测分析技术》等6门专业实验课,人时数累计42000。实验室培养材料、道路等研究生150余人。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
为了人才培养,建立了“创意材料工作室”,为全校本科及研究生开展材料设计与制备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实践条件,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等做好了准备和贮备工作,也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开展初期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条件。建立了“材料天地”校级众创空间,通过从材料设计作品中筛选优秀作品,为众创空间的运行提供了支撑,也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2018年实验中心完成实验教改项目15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6项。2018年材料专业研究生在首届世界交通大会论坛发表演讲,学术成果不断得到提升。
二、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材料实验中心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本中心坚持科研成果进教材、科研信息进课堂、科研项目进实验教学、科研选题进毕业设计和学生进科研课题组的“科研五进本科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巩固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每年每学期开展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培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熟悉仪器设备。
建立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发表教学论文与申请教改项目的积极性并且对该项目进行资助;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建立以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名师为主,青年教学骨干为辅的团队积极申报各类教学奖励。
本学期获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教改论文3篇,获省部级教学奖1项,完成实验室开放基金5项,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5项。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实验成员结合地方经济,突出工程材料应用特色,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研水平,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通过学科方向的交叉,重点在高性能筑路材料方面争取取得重要成果,加快发展新材料合成及材料加工技术。
本年度科研经费达到380万元以上,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项以上。在国外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以上,收录论文10篇以上,出版专著、教材3部。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77%;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67%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80%,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大于60%;其中有6人获得学期“教学质量优秀奖”;有2人获得重庆交通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质量专项奖”。教师的学科背景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力学、化学等学科;本专业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鼓励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团队,引导和吸纳青年教师加入人才团队和学科梯队,注重青年教师作用的发挥和团队意识的养成,老教师在团队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同时鼓励教研室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以及专任教师转岗,增加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重点引进高水平人才,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引入几位具有一定高校教学经验的教师,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有针对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本专业兼职;鼓励本专业教师去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问或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将青年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并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实力雄厚的高校深造,以加强材料科学与工程“理工结合”的色彩;鼓励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学习。2018年引进人才3人,参加学术交流、校内外专业提升以及教师职业技能提升培训40余人次,成立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密切关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发展态势,坚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学习方法变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教学过程实施、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等。本专业教师通过岗前培训、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慕课专业技能培训、讲课比赛、教改课题等多种形式,学习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方法,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1)信息化教学资源
本专业实现了主要教学资源的电子化与网络化,包括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周历、教学大纲、教案讲义、毕业论文等,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
建成本专业核心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表面物理化学》、《工程材料学》、《建筑材料》等的在线资源,结合QQ、微信等工具开展网络教学辅导。
(2)信息化教学过程
利用实验室网站,可预约创新能力训练等开放实验项目,建立了《土木工程材料》虚拟实验,可以根据学生注册信息和学习进展情况,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学习情况的信息化记录进行综合评价。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将论文选题、开题、过程监控、论文评阅、答辩等过程结果网络化,通过网络规范毕业论文实施过程。
(3)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
教师课堂效果网络评价系统,上课学生全员参与,将教学评价与信息化教学全过程有机整合,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以本科审核评估为契机,材料实验中心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材料实验中心开放管理办法》、《材料实验中心实验专职人员岗位职责》、《大型精密仪器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等,通过实验中心网址实时发布实验教学信息。为了方便学生实验实施提前预约、部分实验室房间全天候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放。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专业成立以来,立足内涵发展,创新产学融合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具体措施如下:
(1)需求导向,构建合作机制
以校企双方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寻找双方合作最大公约数,建立产教融合的导向机制,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0个,为教学工程实践、毕业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支撑。2018年,河南华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华泰”专项奖学金3万元/年、重庆江北永固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在学院设立“春慈”专项奖学金6万元/年。
(2)双职双挂,共建推进机制
专业先后与重庆诚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建立“双职双挂”机制,即双方人员互相挂职,了解对方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工作交流制度,形成强有力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
(3)精准定位,创建发展机制
产教融合,精准定位合作平台性质和功能,校企共建科研和实验实训教学平台时,精准定位平台的性质和职能,既满足企业现实的利益需求,又充分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打造国内一流的技术平台和服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基地,互利双赢。
学院与重庆三圣特种建材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混凝土外加剂、新型功能建筑材料的研发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2018年5月,与重庆永固集团 合作的“特种石墨烯建材研发中心” 成立,既整合了学院石墨烯研发团队与技术,又增强了该公司在发展高附加值水泥混凝土行业的影响力。
(4)合作育人,创新培养模式
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是根本。积极与企业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五结合、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基础理论教学与基本技能培养相结合,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生产教育相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学工相结合;部分学生培养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实现教、学、研、用有机结合。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有关媒体对示范中心的重要评价,附相应文字和图片资料。
(二)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视察示范中心的图片及说明等。
(三)其它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等。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相关配套政策不足,不利于中心大型仪器设备高效率利用,不利于充分发挥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应有的作用。
当前实验教学时间不统一,实验教学实施方案有待于完善;实验中心建筑面积不满足本科教学需求,实验室房间数量有待于提高;材料专业实验室缺少通风设备。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为迎接本科审核式评估,2018年材料实验中心进行环境改造,获得2018年中地共建支持107万元,用于实验教学设备的更新与购置。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结合重庆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以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针对重大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瞄准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中的重大、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实施新材料重大工程,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以新材料产业发展助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催生新的产业领域。突破若干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形成多个新材料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梳理专业方向,申请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文中内容与后面示范中心数据相对应,必须客观真实,避免使用“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等词。
2.文中介绍的成果必须具有示范中心的署名。
3.年度报告的表格行数可据实调整,不设附件,请做好相关成果支撑材料的存档工作。
第二部分 示范中心数据
(数据采集时间为 1月1日至12月31日)
一、示范中心基本情况
示范中心名称 |
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所在学校名称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管部门名称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示范中心门户网址 |
www.clzx.cqjtu.edu.cn |
示范中心详细地址 |
重庆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重庆交通大学实验大楼 |
邮政编码 |
400074 |
固定资产情况 |
|
建筑面积 |
1200㎡ |
设备总值 |
2800万元 |
设备台数 |
120 台 |
经费投入情况 |
|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 |
100万元 |
所在学校年度经费投入 |
7万元 |
|
|
|
|
|
|
|
|
|
注:(1)表中所有名称都必须填写全称。(2)主管部门:所在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可查询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二、人才培养情况
(一)示范中心实验教学面向所在学校专业及学生情况
序号 |
面向的专业 |
学生人数 |
课时数 |
专业名称 |
年级 |
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15 |
90 |
16 |
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16 |
150 |
16 |
3 |
材料物理 |
2015 |
26 |
16 |
4 |
材料物理 |
2016 |
31 |
16 |
5 |
应用化学 |
2016 |
59 |
16 |
6 |
地质工程 |
2016 |
145 |
16 |
7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2016 |
185 |
16 |
8 |
水利水电工程 |
2016 |
120 |
16 |
9 |
水利水电工程 (卓越工程) |
2016 |
50 |
16 |
10 |
交通工程 |
2016 |
150 |
16 |
11 |
土木工程(道路工程) |
2016 |
180 |
16 |
12 |
土木工程 (地铁及轨道工程) |
2016 |
60 |
16 |
13 |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 |
2016 |
60 |
16 |
14 |
土木工程(桥梁工程) |
2016 |
175 |
16 |
15 |
土木工程(隧越工程) |
2016 |
60 |
16 |
16 |
土木工程 (隧道及地下工程) |
2016 |
60 |
16 |
17 |
土木工程(茅路) |
2016 |
30 |
16 |
18 |
土木工程(茅桥) |
2016 |
28 |
16 |
19 |
地质工程 |
2016 |
180 |
16 |
20 |
道桥渡 |
2016 |
60 |
16 |
注:面向的本校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
(二)实验教学资源情况
实验项目资源总数 |
58个 |
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数 |
58个 |
年度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 |
7门 |
实验教材总数 |
7种 |
年度新增实验教材 |
2种 |
注:(1)实验项目:有实验讲义和既往学生实验报告的实验项目。(2)实验教材:由中心固定人员担任主编、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3)实验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学分的实验课程。
(三)学生获奖情况
学生获奖人数 |
9人 |
学生发表论文数 |
20篇 |
学生获得专利数 |
2项 |
注:(1)学生获奖:指导教师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获奖项目必须是相关项目的全国总决赛以上项目。(2)学生发表论文:必须是在正规出版物上发表,通讯作者或指导老师为中心固定人员。(3)学生获得专利:为已批准专利,中心固定人员为专利共同持有人。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情况
(一)承担教学改革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课题名称 |
文号 |
负责人 |
参加人员 |
起止时间 |
经费(万元) |
类别 |
1 |
建筑材料实验优化设计-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
|
郭鹏 |
曹雪娟、何丽红、伍燕 |
2018.1-2019.12 |
1 |
a |
注:(1)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名称:项目管理部门下达的有正式文号的最小一级子课题名称。(2)文号:项目管理部门下达文件的文号。(3)负责人: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4)参加人员:所有参加人员,其中研究生、博士后名字后标注*,非本中心人员名字后标注#。(5)经费:指示范中心本年度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6)类别:分为a、b两类,a类课题指以示范中心为主的课题;b类课题指本示范中心协同其它单位研究的课题。
(二)承担科研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来源 |
项目名称 |
起止年限 |
项目负责人 |
1 |
重庆市科委 |
仿生超疏水复合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其功能化研究 |
201807-202006 |
伍 燕 |
2 |
重庆市教委 |
沥青路面仿生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及抗凝冰性能研究 |
201810-202109 |
赵 毅 |
3 |
重庆市教委 |
可见光高活性铜基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材料的研究 |
201810-202109 |
李晓燕 |
4 |
国家自然基金 |
基于自发漏磁的钢筋既有应力无损检测机理研究 |
201812-202112 |
赵瑞强 |
注: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
(三)研究成果
1.专利情况
序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授权号 |
获准国别 |
完成人 |
类型 |
类别 |
1 |
无 |
|
|
|
|
|
注:(1)国内外同内容的专利不得重复统计。(2)专利:批准的发明专利,以证书为准。(3)完成人:所有完成人,排序以证书为准。(4)类型:其它等同于发明专利的成果,如新药、软件、标准、规范等,在类型栏中标明。(5)类别:分四种,独立完成、合作完成—第一人、合作完成—第二人、合作完成—其它。如果成果全部由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完成的则为独立完成。如果成果由示范中心与其它单位合作完成,第一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一人;第二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二人,第三及以后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其它。(以下类同)
2.发表论文、专著情况
序号 |
论文或专著名称 |
作者 |
刊物、出版社名称 |
卷、期 (或章节)、页 |
类型 |
类别 |
1 |
Influence of waste glass powder usage on the properties of alkali-activated slag mortars based 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
张兰芳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
2018.4 |
SCI |
合作完成 |
2 |
响应面方法优化碱激发矿渣-石粉水泥砂浆的研究 |
张兰芳 |
材料导报 |
2018.1 |
EI |
合作完成 |
3 |
玄武岩纤维掺量对混凝土耐硫酸盐腐蚀性和抗渗性的影响 |
张兰芳 |
硅酸盐通报 |
2018.6 |
|
合作完成 |
4 |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
黄维蓉、熊出华田松、朱建勇 |
地方标准 |
|
标准 |
合作完成 |
5 |
相变储热沥青路面材料开发及降温机理 |
朱洪洲、何丽红 |
|
|
专著 |
合作完成 |
6 |
碱激发矿渣水泥和混凝土 |
张兰芳 |
|
|
专著 |
独立完成 |
7 |
聚乙二醇/SiO2定形相变材料在沥青中的相变储热性能 |
何丽红 |
化工进展 |
2018.3 |
EI |
合作完成 |
8 |
Thermal Properties of PEG/Graphene Nanoplatelets (GNPs) 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with Enhanced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Photo-Thermal Performance |
何丽红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
2018.7 |
SCI |
合作完成 |
9 |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olyethylene glycol/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graphene nanoplates composites as form-stabl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
何丽红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
2018.6 |
SCI |
合作完成 |
10 |
聚乙二醇二元体系的相变特性研究 |
何丽红 |
应用化工 |
2018.3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 |
11 |
PEG/SiO2相变颗粒对沥青胶浆性能实验研究 |
何丽红 |
化工新型材料 |
2018.8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 |
12 |
基于非接触式方法的沥青发泡评价指标研究 |
黄维蓉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11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 |
13 |
车桥耦合振动对新拌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研究综述 |
黄维蓉 |
混凝土 |
2018.1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 |
14 |
硅藻土负载环氧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 |
黄维蓉 |
科学技术与工程 |
2018.5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 |
15 |
行车振动对现浇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
黄维蓉 |
混凝土 |
2018.7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 |
16 |
基于分形理论的沥青混合料比表面积与相关性能研究 |
黄维蓉 |
中外公路 |
2018.8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 |
17 |
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黄维蓉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9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 |
18 |
考虑制动荷载及横观各向同性的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 |
王晓东 |
中外公路 |
2018.12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 |
19 |
全温域条件下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预估方法 |
赵毅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2018.11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 |
20 |
沥青路面沥青层偏应力分布研究 |
赵毅 |
公路 |
2018.03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 |
21 |
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黏弹性力学模型通用性研究 |
赵毅 |
公路工程 |
2018.04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 |
22 |
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的高模量沥青路面使用寿命预估 |
赵毅 |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03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 |
注:(1)论文、专著均限于教学研究、学术论文或专著,一般文献综述及一般教材不填报。请将有示范中心署名的论文、专著依次以国外刊物、国内重要刊物,外文专著、中文专著为序分别填报,并在类型栏中标明。单位为篇或册。(2)国外刊物:指在国外正式期刊发表的原始学术论文,国际会议一般论文集论文不予统计。(3)国内重要刊物: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 核心库来源期刊 (http://www.las.ac.cn), 同时可对国内发行的英文版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填报,但不得与中文版期刊同内容的论文重复。(4)外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5)中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实验室年报、论文集等。(6)作者:所有作者,以出版物排序为准。
3.仪器设备的研制和改装情况
序号 |
仪器设 备名称 |
自制或 改装 |
开发的功能 和用途 (限100字以内) |
研究成果 (限100字以内) |
推广和应用的高校 |
1 |
-- |
|
|
|
|
注:(1)自制:实验室自行研制的仪器设备。(2)改装:对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改装,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3)研究成果:用新研制或改装的仪器设备进行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列举1-2项。
4.其它成果情况
名称 |
数量 |
国内会议论文数 |
2篇 |
国际会议论文数 |
2篇 |
国内一般刊物发表论文数 |
10篇 |
省部委奖数 |
2项 |
其它奖数 |
2项 |
注:国内一般刊物:除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以外的其它国内刊物,只填报原始论文。
四、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工作性质 |
学位 |
备注 |
1 |
王瑞燕 |
女 |
1967-10 |
教授 |
主任 |
管理 |
硕士 |
|
2 |
郭 鹏 |
男 |
1982-04 |
副教授 |
副主任 |
管理 |
博士 |
|
3 |
赵 可 |
男 |
1960-09 |
教授 |
|
教学 |
博士 |
|
4 |
袁小亚 |
男 |
1979-04 |
教授 |
|
教学 |
博士 |
|
5 |
梅迎军 |
男 |
1976-11 |
教授 |
|
管理 |
博士 |
|
6 |
罗 晖 |
男 |
1974-10 |
教授 |
|
教学 |
博士 |
|
7 |
曹雪娟 |
女 |
1979-12 |
教授 |
|
教学 |
博士 |
|
8 |
李 力 |
男 |
1969-10 |
副教授 |
|
教学 |
博士 |
|
9 |
黄维蓉 |
女 |
1970-02 |
教授 |
|
教学 |
硕士 |
|
10 |
何丽红 |
女 |
1978-04 |
副教授 |
|
教学 |
博士 |
|
11 |
陈文宝 |
男 |
1981-06 |
副教授 |
|
教学 |
博士后 |
|
12 |
张兰芳 |
女 |
1976-05 |
副教授 |
|
教学 |
博士 |
|
13 |
田 松 |
男 |
1987-05 |
副教授 |
|
教学 |
博士 |
|
14 |
王 念 |
男 |
1977-09 |
副教授 |
|
教学 |
博士 |
|
15 |
孙玉恒 |
男 |
1978-06 |
副教授 |
|
教学 |
博士 |
|
16 |
周 超 |
男 |
1967-09 |
副教授 |
|
教学 |
本科 |
|
17 |
李晓燕 |
女 |
1982-10 |
副教授 |
|
教学 |
博士 |
|
18 |
张祖棠 |
男 |
1964-07 |
高级工程师 |
|
教学 |
本科 |
|
19 |
朱建勇 |
男 |
1977-11 |
副教授 |
|
教学 |
硕士 |
|
20 |
熊出华 |
男 |
1975-08 |
副教授 |
|
教学 |
硕士 |
|
21 |
黄德明 |
男 |
1982-06 |
副教授 |
|
教学 |
博士 |
|
22 |
刘燕燕 |
女 |
1981-04 |
副教授 |
|
教学 |
博士 |
|
23 |
张 弛 |
男 |
1963-02 |
工程师 |
|
教学 |
本科 |
|
24 |
谢进生 |
男 |
1958-10 |
工程师 |
|
教学 |
本科 |
|
25 |
李德军 |
男 |
1973-12 |
工程师 |
|
教学 |
硕士 |
|
26 |
李泓放 |
男 |
1988-05 |
讲师 |
|
教学 |
博士 |
|
27 |
王晓东 |
男 |
1975-01 |
讲师 |
|
教学 |
硕士 |
|
29 |
赵 毅 |
男 |
1980-11 |
讲师 |
|
教学 |
博士 |
|
30 |
伍 燕 |
女 |
1986-05 |
讲师 |
|
教学 |
博士 |
|
注:(1)固定人员:指经过核定的属于示范中心编制的人员。(2)示范中心职务:示范中心主任、副主任。(3)工作性质:教学、技术、管理、其它,从事研究工作的兼职管理人员其工作性质为研究。(4)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其它,一般以学位证书为准。“文革”前毕业的研究生统计为硕士,“文革”前毕业的本科生统计为学士。(5)备注:是否院士、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获得时间。
(二)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工作期限 |
1 |
-- |
|
|
|
|
|
|
|
注:(1)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和其他”两种类型。(2)工作期限:在示范中心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三)本年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参会次数 |
1 |
-- |
|
|
|
|
|
|
|
|
注:(1)教学指导委员会类型包括校内专家、外校专家、企业专家和外籍专家。(2)职务:包括主任委员和委员两类。(3)参会次数:年度内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的次数。
五、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情况
中心网址 |
www.clzx.cqjtu.edu.cn |
中心网址年度访问总量 |
602人次 |
信息化资源总量 |
150Mb |
信息化资源年度更新量 |
45Mb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2项 |
中心信息化工作联系人 |
姓名 |
郭鹏 |
移动电话 |
15823043884 |
电子邮箱 |
286351132@qq.com |
(二)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1.参加示范中心联席会活动情况
所在示范中心联席会学科组名称 |
材料组 |
参加活动的人次数 |
4人次 |
2.承办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
会议名称 |
主办单位名称 |
会议主席 |
参加人数 |
时间 |
类型 |
1 |
无 |
|
|
|
|
|
注:主办或协办由主管部门、一级学会或示范中心联席会批准的会议。请按全球性、区域性、双边性、全国性等排序,并在类型栏中标明。
3.参加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
大会报告名称 |
报告人 |
会议名称 |
时间 |
地点 |
1 |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思考 |
郭鹏 |
道路工程青年论坛 |
2018.12.16 |
西安 |
2 |
泡沫沥青关键技术研究 |
郭鹏 |
第八届中日铺面技术研讨会 |
2018.11.29 |
大阪 |
注:大会报告:指特邀报告。
4.承办竞赛情况
序号 |
竞赛名称 |
参赛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1 |
混凝土设计大赛 |
120 |
王瑞燕 |
教授 |
2018.9-12 |
3 |
注:学科竞赛:按国家级、省级、校级设立排序。
5.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序号 |
活动开展时间 |
参加人数 |
活动报道网址 |
1 |
无 |
|
|
6.接受进修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单位名称 |
起止时间 |
1 |
无 |
|
|
|
|
注:进修人员单位名称填写学校,起止时间以正式文件为准。
7.承办培训情况
序号 |
培训项目名称 |
培训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1 |
无 |
|
|
|
|
|
注:培训项目以正式文件为准,培训人数以签到表为准。
(三)安全工作情况
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
300人次 |
是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
伤亡人数(人) |
未发生 |
伤 |
亡 |
0 |
0 |
√ |
注:安全责任事故以所在高校发布的安全责任事故通报文件为准。如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在其下方表格打钩。如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说明伤亡人数。
